(长江商报) “一个伢的头,像绣球,珍珠玛瑙,往下流”,“甩,甩,铁李拐,铁,铁,包老爷,包,包,红大虎椒,红,红,赵子龙,赵,赵,罩花轿,花,花,弹棉花……”稍有点年纪的武汉人大概都唱过这些童谣。回味起来,它们质朴而温馨,既悠远又亲切。
在汉口三皇街唱着童谣长大、如今常居宜昌的老武汉人彭翔华继出版展现老武汉历史风情的《大城小巷》后,又将武汉民间流传的童谣梳理、撰写成书。这本《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近日出炉,共选注武汉民间童谣449首,合计近17万字。
离得最远,记忆最深
在彭翔华看来,武汉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演奏着自己的“市井生活交响乐”。从早到晚少有歇息的小巷日常生活之音,平头百姓的汉骂和戏音,儿童嬉戏时哼唱的汉味童谣,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自己记录过的多种老武汉逝去的城市之音中,童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人生最早的教育之一,离得最远,记忆最深。
彭翔华介绍说,汉味童谣有着浓郁的地域民俗特征,蕴含着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比如“剃头三巴掌,越打越肯长”,旧时习俗,伢们剃头后,要在脑后拍几巴掌这样头发才长得好。
武汉方言在表达上生动明快,词汇丰富,惯用语多,这些在童谣中均有体现。他提到,小孩子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嘴上,口向外送气,手来回轻打,此时会发出一阵阵“哇啦哇啦”的声音,武汉人至今还把这种儿戏叫做“打哇哇”。“打哇哇”也是武汉方言,在斥责“说话不负责任,信口胡言”时,人们会说“莫在那里随口打哇哇!”
都是武汉小伢唱过的
“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很少能够听到孩子们的欢唱了。有些大人劳神费力地编一些有意义的、高雅无比的‘新三字经’、‘新儿歌’之类让伢们唱,无奈伢们觉得不好玩,当成负担,不愿意唱。”可虽然如此,彭翔华还是认为自己辑注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武汉童谣目的主要是研究、传承武汉民俗文化,而并非提供给现在的孩子去演唱。
他坦言:“这些童谣中有好的东西,也有些的确是过时了。别人唱不唱,我就很难说了。我个人不能提倡什么,也提倡不了什么。”关键在于让大家了解、回味这些旧时童谣,为今天的儿童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此次收入书中的童谣比较全面,收录标准是确实在武汉小伢口中唱过的,较老的童谣一般都有文献根据。全书按“童谣的内容和功能”分为七大类,即“游戏谣、成长谣、教诲谣、寄托谣、滑稽谣、社会谣、练语谣”等。关于后续工作,除了想寻求出版外,“我想将这449首童谣录音,做成光碟,随书奉送。若干年后,让人们还能感受一下武汉味的童谣,武汉方言。”彭翔华还希望以本书为依据,将“武汉童谣”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脚蚊子长,出生在汉阳,
吃喝在汉口,过角在武昌。
——这是彭翔华曾经在三皇街听过的一个童谣,说的是过去汉阳月湖一带,麻脚蚊子就在荒湖野草中繁殖生长。夏天吹南风,把蚊子吹过河,吹到了汉口,汉口人多,且都喜欢在外乘凉,那里有好吃的好喝的。秋天开始吹西北风,把蚊子吹过了江,吹到了武昌,这时候,它们的阳寿也到了,所以在武昌“过角”(死)。
责编 吴蕾